互聯網時代,公眾通過網絡表達意見、訴求已經成為常態(tài),面對洶涌的網絡輿情,官方及時、全面公布熱點、重點事件信息,才能建立其公信力,獲得公眾認同,防止網絡輿論演變成現實中的惡性事件。

  6月23日晚間起,新浪、網易、天涯社區(qū)、鳳凰、中華網等多家知名網站論壇出現《嚴曉玲,她比鄧玉嬌悲慘一萬倍!》《慘絕人寰:閩清?,F無名女尸 嚴曉玲被8人輪奸》等帖文,文章敘述了福建省閩清縣上訪群眾林秀英講述的其年僅25歲女兒嚴曉玲慘遭警匪輪奸之死的經歷,引起網民廣泛關注,網絡民意一度群情激憤。

  面對群情的激憤,福州市公安局經過多方周密的調查取證后在6月24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了嚴曉玲死亡事件來龍去脈,公布了官方對嚴曉玲死因的鑒定結論、對上訪群眾林秀英訴求的處理意見,對網絡帖文提出的主要疑點一一作了回應,用大量事實駁斥了帖文對嚴曉玲死因的無端猜測,并表示愿意接受公眾監(jiān)督。

  福州市公安局及時、全面公開相關信息得到了絕大多數網民的贊賞,經過正反觀點的交鋒、相關證據的推敲,事實越辯越明,“嚴曉玲遭警匪輪奸致死”的謠言目前已基本得到澄清。

  許多網民表示,福州官方較快地通過網絡等媒體對閩清嚴曉玲案進行澄清,對案情的描述和解釋比較具體,有相當的可信度。這種積極面對網絡傳聞,盡快澄清案件真相的態(tài)度值得贊賞。

  網絡輿論對政府機關信息公開和公信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對相關事件及時、準確、全面披露信息,對于滿足公眾知情權、有效引導輿論、澄清事實,防止網絡輿論演化成現實中的惡性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以來“打醬油”、“俯臥撐”的流行,到“躲貓貓”成為網絡熱詞,再到嚴曉玲死亡事件最后的澄清,不能不讓人思考這些問題——在網絡時代,政府和公民如何互動、權力對權利如何尊重、政府的公信力如何維護?

  無疑福州市公安局在處理嚴曉玲死亡事件的做法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毫無疑問,網絡時代為“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政治”拓展了更大的空間,也帶來了政府治理前所未有的嶄新課題。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下,各級政府部門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努力,保證廣大公眾“參與權”“知情權”的實現。

  好長一段時間,坊間就在流傳一個久違熒屏的著名女主播有間諜嫌疑,就在兩天前,這個消息居然由一位跟電視界關系密切的副教授在博客上捅了出來,當人們以為此事成真的時候,女主播居然露面了,不僅高調反駁謠言,而且重新在熒屏上出現。從而使謠傳自生自滅。

  面對網絡輿論,相關部門不能無語。別的不說,單說很多群體性事件,如果政府能夠積極響應的話,也許鬧不了那么大。但奇怪的是,網絡輿論的出籠,有關部門時常反應遲鈍,任憑流長飛短,一聲不響,致使發(fā)生了讓人無法理解的群體性事件。

  網絡輿論的流行,并不可怕??膳碌氖钦荒芊e極回應,主流媒體沒有及時跟進,直到事情發(fā)酵,鬧得沸沸揚揚,有關部門也不出面澄清,只好讓“消息界”交由網絡占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慣性思維作祟——有一種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只要出了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保密,封鎖消息。信息得知的多寡,是根據有關人士的級別,級別最高而且最核心的人,知道的最多,然后依次信息量遞減。因此,在圈外的人,無論如何,都會認為自己知道的根本不是真情,因此特想知道內核里的事,這就給某些知情或者號稱知情者,留了很大的空間。網絡輿論就這樣半真半假地流傳開來。于是,很多沒邊的消息就借機添加進來,傳到最后,已經面目全非。

  唯一的辦法,就是政府工作一定要透明化,讓媒體進來,讓民意也進來。還有就如福州市公安局處理嚴曉玲死亡事件那樣,盡快地將事件的真相有理有據地公布于眾,讓小道消息沖破層層阻礙,還其事件的本真面目。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fā)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fā)布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及時、準確公開相關信息是對公眾的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政府工作的有力支持,如此,政府的公信力才能真正建立,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