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為網友楊平同學投一票”,12月18日湖南紅網株洲論壇倡議帖,力挺楊平入選人民網2008年度十大最受關注的博客人物。
“楊平同學”是誰?他是原湖南省株洲市紀委書記,“嘿,楊平同學!”電話里、見面時,朋友們都這樣稱呼他。
一個官員怎么被稱為同學?這要從今年5月14日說起,時任株洲市紀委書記的他在紅網株洲論壇以實名注冊,并貼上自己的照片,實名發(fā)布主題帖子,并回復網友。
引起網民轟動,官員震動,成為中國第一位實名上網的紀委書記。
他沒想到在47歲的這一年,會獲得這個稱謂;他更沒想到,實名上網后,改變的不僅僅只是稱謂。
近日,楊平的身份又發(fā)生了變化,他被調任為湖南省政府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實名注冊遭質疑
5月14日,紅網株洲城市論壇出現了楊平的第一個實名帖《株洲市領導干部作風存在八大問題》,很快,他的帖子被刪了,版主說:你冒名頂替楊平書記。接著又發(fā)了一遍,版主又喊,好大膽,冒名的,要打假。
最后,楊平秘書找到版主,版主很驚訝,“真是楊平”,同時“開后門”,給這個“菜鳥”發(fā)照片的權利,打著橫斜紋領帶的工作照上傳了。
“此楊平就是彼楊平嗎?”在紅網株洲論壇,一開始,不少網友對網名楊平的身份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網上說他是“芙蓉姐姐”、“作秀”,版主則出面證實這是“真楊平書記”。隨著向楊平反映的問題得到了確實解決,網友們逐漸形成了對楊平的信任與支持。交流中,不少網友們按照論壇習慣,將其稱為“楊同學”,楊平欣然接受。
楊平介紹說,在與網友交流過程中,不少網友在對其表示支持之余,也反映了一些政府機關不作為、亂作為或其他腐敗現象,楊平將其一一整理交由相關部門處理。
有一個帖子是株洲某企業(yè)反映一個局級單位拉贊助的問題,楊平看到帖子后,馬上約見該局局長了解情況,局長答復沒這回事,結果第二天,發(fā)帖人回復問題已得到解決,贊助費全部被退回。也有相關部門領導說,紀委書記上網讓他們壓力更大,擔心單位出問題被網友“告狀”。
紀委書記實名上網在論壇里發(fā)帖,在株洲官場引發(fā)了不小的震動,用楊平的話說就是,其他官員至少對網絡很重視了。“有官員對我說,他們現在經常到紅網株洲論壇里看看,看看我有沒有對他們進行批評,看看有沒有反映他們問題的帖子。他們甚至覺得壓力很大?!?/p>
網絡反腐“亮劍”
“我們市級紀委查處腐敗案件權限是正處級,我們今年已經查處正處級干部5名,副處10多名??萍壱话愀刹?,去年一年,我們查處了560個案子。”楊平說,最典型的就是株洲市糧食局原黨組書記、局長何智案,“完全是網絡舉報”,這位曾風光無限的“全國糧食系統(tǒng)勞動模范”已于12月6日因受賄、挪用公款等5罪一審被判刑20年。
2006年11月份的一天,楊平正在上網查看信息,突然,來自紅網一個網民的報料,讓他眼前一亮。該網民稱,他是株洲江南商城的員工,2005年,企業(yè)改制幾經折騰,時任株洲市糧食局局長的何智,將固定資產5000萬元,地產價值8000萬元、年經營收入1500萬元的江南商城,以1130萬元的超低價格,賣給了市場內做燈具經營的個體戶戴某。
正當株洲市紀委準備開始調查網友舉報的情況時,接到省委領導批示的督辦函,于是,株洲市紀委根據網民提供的線索與內容,逐一核實何智的貪污腐敗問題。何智成為株洲市建市以來查處的首個在職局長,涉及金額、罪名最多。
隨著因網絡舉報而“落馬”的官員逐漸增多,有人開始不滿,匿名電話甚至打到楊平辦公室,“楊平你出門小心點??!”而紅網株洲論壇版主鄭安戈,則收到了大量攻擊謾罵的電子郵件,“你給楊平當什么馬仔?兩個跳梁小丑想改變中國的潛規(guī)則?”
對此,楊平很大度:“得罪了極少數,贏得了大多數,值!”
面對恐嚇,他絲毫不懼,外出開會、辦事總是一個人?!拔冶澈笥兄曛奚习偃f的老百姓撐腰,不怕那些歪門邪道?!彼f。
楊平給早報記者估算了一下,實名上網7個月,發(fā)表主題帖和回復933篇,幾乎每兩天就有一篇,大部分與反腐倡廉和作風建設有關。
楊平說,因興趣與職責使然,他每天一般上網約兩小時,還會長期堅持下去?!爸曛薏慌拢瑧撟尲t網株洲論壇來揭露腐敗的陰暗面。”楊平表示,要讓網絡監(jiān)督成為一種新的反腐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將網絡反腐納入制度化、程序化、長期化的軌道,進而將株洲的反腐倡廉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7月初,株洲紀委網絡反腐倡廉領導小組成立,下設辦公室、信訪室和研究室三個部門。在網上設置了株洲市行政投訴中心和株洲市紀委信訪室。投訴信箱每天都有專人負責處理,并納入正常的信訪渠道。
8月13日,株洲市紀委通過了《關于建立網絡反腐倡廉工作機制的暫行辦法》,成為全國第一個網絡反腐方面的試行辦法,以制度的形式將網絡反腐這項工作固定了下來。
湖南網政試水
網絡平臺廣集民意民智,上網聽取民意的方式早已為湖南執(zhí)政高層關注。早在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召開前夕,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已開始利用互聯(lián)網“網羅”民情,問計于民,并首度將網友意見納入黨代會重要文件。
愈來愈多的湖南官員在網上實名“現身”,直面網民。當有網民對城建不滿意,對政府工作質疑時,實名上網的長沙市長張劍飛也會給網民回帖。張劍飛還在政府工作會議上要求各部門重視網民意見。
對湖南網民而言,官員上網體察輿情也已不是新鮮事。2007年春節(jié)前夕,張春賢在當地論壇實名注冊,發(fā)帖向網民拜年,受到廣大網民關注。自此,張春賢在網上被稱為“親民書記”,成為中國網壇一大亮點。
到了2008年春節(jié),湖南各市州委書記、市州長向網民拜年。這一次集體亮相后,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真正走進網絡,在網上與網民平等交流。在當地官方媒體“紅網”上,隔三差五地會有政府官員做客聊天室,就熱門話題與網民互動。不少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開通了博客、秀客,征集議案、提案意見,了解民情。
楊平常說:“給我一尺深的水,我要攪起一丈高的浪?!本驮诖蠹艺J為“楊同學”會掀起更大的反腐之浪時,12月,他被調任湖南省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任副主任。
“我認為,反腐倡廉就是解放生產力。”12月10日,楊平于離開株洲前夜在紅網發(fā)表《再見,我可愛的株洲!》一文說,“不管外面有何議論,我堅定地認為,這是"拓展民眾表達訴求的平臺、暢通紀檢信訪舉報的渠道"。誠然,我清楚地知道,網絡是把"雙刃劍",但只要我們共產黨人牢牢把握住"劍柄",刀刀刺向的都是敵人!”
或許,這是他對新任者的勉勵,或許這也是他離任后牽掛的事情。
但不管到哪里,楊平都是一名網友。
網絡是個好東西。
原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成為首個實名上網紀委書記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于讓法網隨互聯(lián)網撒向貪官,讓人看到了網絡反腐的力量。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顯現了一個正在來臨的嶄新時代,一個官員“網絡化生存”的時代。
互聯(lián)網的這種重要性已為越來越多領導干部所認知,在湖南,“互聯(lián)網政治”正在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著日益廣闊的探索平臺。
對話
“網絡論壇不是洪水猛獸”
早報記者:什么原因讓你想要實名上網?
楊平:5月14日,我看到一份材料說湖南省委書記實名上網的事,我想了兩個多小時,權衡了很多種可能,最后跟秘書說,把我以前開會發(fā)言和最近查處的兩個案例,整理出來,實名實照片掛在網上??纯次也淮R甲,浮在水面上是什么感覺。
早報記者:你實名上網,遭遇過阻礙嗎?
楊平:首先是一部分網民的不理解不支持,特別是開始10天內,很多網民對我的諷刺、挖苦與打擊,但這個很快就消除了。
其次是部分官員,特別是有些部門的負責人,認為我實名上網了,挑起了事端,搬弄了是非,又把陳年往事翻出來。其實我覺得,這些事不翻,總有一天會發(fā)酵,人憋久了,遲早會出事的,貴州的甕安事件,給了我們很好的警醒。
早報記者:大家覺得紀委的工作比較神秘,實名上網以后,一下公開自己的身份,你的心理與生活上有什么變化?
楊平:其實,實名上網的幾個月來,我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剛開始赤膊上網發(fā)帖的時候,我是豪情萬丈、滿懷激情的;堅持了一個月左右,就有心力交瘁的感覺。網友有時候的偏激態(tài)度和諷刺言語,讓我覺得是在自尋麻煩。但我想得最多的還是如何處理眾多的舉報以及應對網民的諷刺和謾罵。
早報記者:不上網,同樣可以獲得很多線索,各部門都有電子信箱,為什么還要實名上網,想達到什么效果?
楊平:我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導網絡。當時的網絡上,整天就是扯皮打架,對株洲市委市政府的舉措有一些謾罵之類的話。因為網絡是新興媒體,是需要有人來引導輿論的。
這期間,我也在網絡上發(fā)現了不少舉報的線索。我當時就想借助網絡的力量來推動反腐倡廉的工作。我一實名,一來將紀檢信訪舉報工作觸角延伸至網絡中來,以拓展信訪渠道,提高數量和質量。二來我還可以在網絡上聽到現實生活中聽不到的群眾一些比較真實的聲音,對存在問題的官員有一種震懾感。
早報記者:作為黨政干部,如何面對網絡,你自己有什么心得?
楊平:網絡作為報紙、雜志、電視、電臺之外的“第五媒體”,已成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重視學習互聯(lián)網知識,并親身參與進來,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民情,集聚民智,推進工作。
網絡論壇不是洪水猛獸,只不過是技術革命帶來的交流新方式。不能只看到其消極的一面,更要認識其積極向上的一面。要敢于和網民交流,告訴他們黨和政府可以面對網民。網絡是個大平臺,網民來了,黨和政府也應該來?,F實生活中很多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真誠面對加以解決或者解釋。
網絡作為信息化條件下出現的新生事物,具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成為促進社會現代化的加速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平臺;運用得不好,也可能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策源地。對這個新生事物,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介入,既要正確對待,又要引導規(guī)范。
早報記者:有些官員可能懷念“沒有互聯(lián)網的時代”,特別是看到有些網民刺耳的言論,一定很不舒服,會不會對互聯(lián)網采取封堵的做法?
楊平:在信息日益公開化、行政日益透明化的今天,對于網絡上的那些“不太入耳”的言論,采取簡單的封、堵、圍、蓋等做法會越來越失去效力,甚至會適得其反;及時公開信息、正確引導輿論才能爭取工作的主動。對一個地方來說,不讓網友在本地網絡發(fā)言,網民可能就會登錄到其他更大的網站和論壇去說,造成的影響甚至不可估量。所以,必須要在本地建設一個讓民眾宣泄情緒、表達訴求的良好網絡平臺。因此,我們提倡要以一種開放的視野、平等的心態(tài)、法治的理念來對待和推進網絡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