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與通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虛擬社會逐漸形成,對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電子政務在發(fā)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因此,政府管理必須跟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步伐,適應虛擬社會的發(fā)展特性,拓展其功能,以使社會能夠有序發(fā)展,促進和諧與穩(wěn)定。
一、虛擬社會
1.互聯網是虛擬社會得以形成的載體
曼紐爾.克斯特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中對虛擬社會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社會的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組織之間,透過網絡溝通而更加頻繁的互動起來,”?;ヂ摼W從web1.0到web2.0時代,不僅是其自身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也使信息交流從根本上發(fā)生了變化。普羅大眾從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到主動參與網絡內容建設、發(fā)布信息、傳播觀點、溝通聯絡,實現了網站與用戶雙向交流與互動。用戶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不僅可以直接參與制作和發(fā)布內容,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放到博客上,把錄制的視頻放到播客上,每個用戶自身輻射出一個私有的可信賴的交際網絡,無論是一度還是二度,都與他們息息相關。這個時期的核心特征是網絡與現實的交互更加緊密、融合,一起運作人類社會的態(tài)勢和進程,從而構成了與現實社會相并存的虛擬社會,廣大網民成為虛擬社會的主體,極大地釋放了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潛能,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1]其典型代表有博客中國等。
2.虛擬社會的內涵與特征
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2]也就是說,所謂社會,無非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而虛擬社會同樣也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只不過這種交互活動不是發(fā)生在物理空間即現實空間,而是發(fā)生在由互聯網所構成的虛擬空間。人們的溝通方式不是面對面的直接接觸,而是在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各種不同符號間的相互作用,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即人—機—人的交互方式。即以數字信息關系為紐帶,通過數字化的信息交往與互動而結合形成的人類共同體。
由于虛擬社會的形成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因此它涵蓋了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它同時也具備現實社會的某種表現形式。其特點可以概述為:
第一,虛擬與現實的二重性。從技術層面來看,虛擬社會所依托的互聯網構建的社會是一個非真實的社會,人們賴以進行活動的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所以它具有虛擬性。如人們在互聯網空間的存在是虛擬存在,人們的活動是虛擬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虛擬關系等。但作為虛擬社會中的主體——人,卻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開放與互動。開放、超時空是虛擬社會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現代通訊技術打破了現實社會互動對地域的要求,使得跨地域的人們瞬間實現互動,拓展、延伸了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和空間。
第三,廣域與平等。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陌生人關系,不同于現實社會中關系模式和交往模式,因此,許多現實社會中的聯系與約束,等級和階層的概念相對弱化,任何人在虛擬社會中都可以自由出入,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意愿。其中,每個人就是一個節(jié)點,不會因為職業(yè)、年齡、學位等構成交流和溝通的障礙。
第四,結構獨特和管理自治。虛擬社會里人們往往依據自身興趣、愛好等價值取向交換信息、宣泄情感,并結成相對穩(wěn)定的虛擬群落。正是具有這種超越空間、超越現實社會等級身份交換信息的功能,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成員之間沒有明顯核心。其管理方式不同于現實社會的管理,主要依靠成員的自治與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