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時代和信息社會的來臨,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之后,利用網絡來披露和傳播他人隱私的情況日益增多,也更難以發(fā)現(xiàn)和控制。另外,網民自身的隱私被侵害的案例也頻繁發(fā)生。因此,網民在進行網絡傳播時,如果能明了什么是網絡隱私權,網絡隱私權和網絡隱私侵權的分類,網絡隱私侵權的具體方式,以及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等內容,對于保護自己的網絡隱私權及其輻射作用而成的其他相關權益來說,至關重要。
網絡隱私權面臨的挑戰(zhàn)與威脅
在網絡傳播中,個人隱私權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比如,通過網絡可以跟蹤、記錄和存儲每個上網者在網絡上的各種活動;借助上網記錄,可以了解一個人的上網習慣和興趣愛好。另外,網絡傳播內容的公開性和網絡傳播主體的匿名性,使得人們的隱私信息更加容易被暴露和被傳播。網絡技術的不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不安全性,也使得網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很容易遭受非法收集、儲存、篡改和利用。在網絡已經深入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只要接觸網絡,就會發(fā)現(xiàn),侵害隱私的行為已經不再像往昔那樣只影響到那些有名的公眾人物,即使只是奉公守法的普通公民,也會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進入Web2.0時代之后,隱私權面臨著更大的威脅。2003年以來,各類博客開始大量涌現(xiàn),各類離線或在線的RSS閱讀器充斥市場,人們使用網摘分享彼此收藏的網絡信息,全世界網民一起編寫WIKI百科全書等。這幾年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Web2.0時代。網民只需要簡單的注冊,便可以輕松擁有自己的網絡日志,并根據(jù)“分享、開放與交互”的原則,真正實現(xiàn)每個網民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這些為網民所喜歡的Web2.0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網絡應用一刀切的死板嘴臉,倡導用戶自己主導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打破了原來門戶網站所慣用的單向傳輸模式,采用了一種放權、自定義的方法,讓網民自己參與其中,自己定制和管理自己需要的互聯(lián)網內容。也正因為每個網民都可以如此方便地成為信息的主動傳播者,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隱私權在網絡傳播中也更容易遭到侵害。此外,還出現(xiàn)了專門以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網民個人信息的新型網絡隱私侵權方式。
網絡隱私侵權的具體形式
傳統(tǒng)網絡隱私侵權主要包括在網絡傳播中公開他人的隱私信息;侵擾他人的網絡活動;侵入他人的網絡空間等?,F(xiàn)代網絡隱私侵權主要包括如下幾種形式:
非法收集網民個人信息?;ヂ?lián)網上存儲了大量的個人信息,政府機構、網站、各種商業(yè)組織、黑客甚至普通網民,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或途徑,對網民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
在未經網民許可而搜集其個人隱私信息。網站、機構或網民(主要是黑客)通過計算機軟件和其他一些技術,在未經網民許可的情況下,非法收集網民的個人信息。
欺騙性地搜集個人信息。許多網站通過向網民提供免費的商品或服務,比如,免費的虛擬主機服務、免費的互聯(lián)網接入、免費的電子郵箱、免費的個人主頁、免費的博客、甚至是免費的獎品、免費的獎學金等,“欺騙性”地收集網民的個人信息。在他們提供這些免費商品或服務的時候,是一定會要求網民提供個人的一些信息,比如真實姓名、電子郵箱、聯(lián)系電話或地址、職業(yè)、個人興趣、甚至是收入等等。網站然后將這些由網民“主動”提供的個人信息收集積累起來。另一種情況的欺騙性收集資料方式是,比如向網民承諾說,收集網民的個人信息只用于A用途,但實際上卻用于B用途。
通過向有關機構或公司購買的方式進行收集。由于大量網民的個人信息可以為商業(yè)機構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利益,所以,網民的個人信息在很多情況下,也是商業(yè)機構追逐的目標。許多商業(yè)機構和公司,通過購買網民的個人信息直接進行收集,為從事相關的商業(yè)活動做準備。
非法利用網民個人信息。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指不按照將網民的個人信息用于別的用途。如前欺騙性收集個人信息中所述,一些網站會將原本是收集來用于A目的的網民個人信息,在未經網民同意的情況下,用于B目的。二是非法轉讓或出賣網民的個人信息。網民向網站提供個人信息資料,網站一定要保護好網民的個人信息,不能向其他方公布、轉讓或出售。但伴隨著互聯(lián)網巨大商機的出現(xiàn),Cookie也從一項服務性工具變成了一個可以帶來巨大財富的工具。部分站點利用Cookie收集大量用戶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轉手賣給其它有商業(yè)目的的站點或組織,從中獲利。這一做法嚴重侵害了網民的現(xiàn)代網絡隱私權。隨著互聯(lián)網的商業(yè)化發(fā)展,該問題越來越嚴重。
網絡隱私權的自我保護
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保護,而且需要所有與互聯(lián)網相關的行業(yè)進行行業(yè)自律,更需要網民在使用網絡的時候進行自我保護??梢哉f,網民的自我保護是網絡隱私權保護第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網民進行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將個人信息與互聯(lián)網隔離。當某計算機中有重要資料時,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將該計算機與其他上網的計算機切斷連接。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被入侵的個人數(shù)據(jù)隱私權侵害和數(shù)據(jù)庫的刪除、修改等帶來的經濟損失。換句話說,網民用來上網的計算機里最好不要存放重要個人信息。這也是目前很多單位通行的做法。
二是傳輸涉及個人信息的文件時,使用加密技術。在計算機通訊中,采用密碼技術將信息隱蔽起來,再將隱蔽后的信息傳輸出去,使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即使被竊取或截獲,竊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內容,發(fā)送方使用加密密鑰,通過加密設備或算法,將信息加密后發(fā)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使用解密密鑰將密文解密,恢復為明文。如果傳輸中有人竊取,他也只能得到無法理解的密文,從而保證信息傳輸?shù)陌踩?/p>
三是不要輕易在網絡上留下個人信息。網民應該非常小心保護自己的資料,不要隨便在網絡上泄露包括電子郵箱等個人資料。現(xiàn)在,一些網站要求網民通過登記來獲得某些“會員”服務,還有一些網站通過贈品等方式鼓勵網民留下個人資料。網民對此應該十分注意,要養(yǎng)成保密的習慣,僅僅因為表單或應用程序要求填寫私人信息并不意味著你應該自動泄漏這些信息。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用一些虛假信息來應付對個人信息的過分要求。當被要求中輸入數(shù)據(jù)時,可以簡單地改動姓名、郵政編號、社會保險號的幾個字母,這就會使輸入的信息跟虛假的身份相聯(lián)系,從而抵制了數(shù)據(jù)挖掘和特征測驗技術。對唯一標識身份類的個人信息應該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輕易泄漏。這些信息應該只限于在在線銀行業(yè)務、護照重新申請或者跟可信的公司和機構打交道的事務中使用。即使一定要留下個人資料,在填寫時也應先確定網站上是否具有保護網民隱私安全的政策和措施。
四是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安裝防火墻。防火墻是一種確保網絡安全的方法。防火墻可以被安裝在一個單獨的路由器中,用來過濾不想要的信息包,也可以被安裝在路由器和主機中。在保護網絡隱私權方面,防火墻主要起著保護個人數(shù)據(jù)安全和個人網絡空間不受到非法侵入和攻擊等作用。
五是利用軟件,反制Cookie和徹底刪除檔案文件。如前所述,建立Cookie信息的網站,可以憑借瀏覽器來讀取網民的個人信息,跟蹤并收集網民的上網習慣,對個人隱私權造成威脅和侵害。網民可以采取一些軟件技術,來反制Cookie軟件。比如All in One Secretmaker就是一種融合了7種強大的工具于一身的軟件:反垃圾郵件、Pop-Up殺手、Cookie去除、歷史清除、隱私保護、標語阻止、蠕蟲捕獲。另外,由于一些網站會傳送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給網絡使用者的計算機中,因此,網民也可以通過每次上網后清除暫存在內存里的資料,從而保護自己的網絡隱私權。
六是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隱私保護,除了對未成年人進行隱私知識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外,應在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幫助下,借助相關的軟件技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