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社科院發(fā)布了《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數(shù)據顯示,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輿情事件,政府輿情事件占比達60%,個人輿情占14%,微博成為了網絡的輿論中心。

  當微博日益成為社會的輿情中心,公民可以借助微博來監(jiān)督政府公共權力,并維護自身權益之時,“微博問政”便成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溝通和監(jiān)管平臺。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和官員實名微博,作為網絡問政的新載體,由于不占用行政資源,其經濟性、便捷性和普及性是其他傳統(tǒng)溝通平臺所不具備的。因此,迅速贏得了官員與民眾的支持,成為民眾熱議的焦點議題。

  7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與網友在線交流。“汪帥”(網友對汪洋的昵稱)認為“網絡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訴求。網絡上有罵我的,也有挺我的,我們作為公眾人物,應該正確地對待各種不同的意見,甚至是罵我們的意見。”顯然,通過網絡,官員可傾聽更多群眾的訴求,為改進自身工作提供依據。而且,網絡上的聲音,并不是像某些人論證的只代表了少數(shù)人的意見。以前年輕人是網絡輿情的主體,現(xiàn)在手機上網很方便,很多老年人也加入其中。況且,網上有些意見雖然是由網民個人提出的,但意見本身也是代表著家庭其他人員的觀點。網上的“群眾”聲音,比以前更具廣泛性。

  一般的領導考察調研,常有下級部門的同志前呼后擁,各路記者密切跟蹤的常規(guī)模式,給群眾比較強的距離感。產生距離感之后,彼此間往往不會平等對話。電視等傳媒的普及,讓“康熙微服私訪”成為歷史故事。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只有在網上,網民才可以掙脫身份以及利益關系的束縛,無拘無束自由發(fā)表言論。在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學會走網上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目前,什么地方群眾的聲音最強烈?群眾最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有什么理由躲起來?假如網上不正確的聲音多,那也需要我們去正聲,去解釋,去引導!網上聽罵聲,不是讓你按罵的聲音做,而是讓你在罵聲中感悟,在罵聲中省悟!

  這些年政府一直在談法制建設,倡導依法行政,可為什么老百姓依舊對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質疑重重?關鍵是老百姓對政府的實際運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監(jiān)督,比如預算公開、工作(工程)進度、人事任免、政策執(zhí)行等。民眾不了解政府具體的工作細節(jié),就容易猜測和臆想,公開透明是對權力最有效的約束,是對官員行為最好的矯正。與網站相比,微博的實時互動性質是最突出的特點。所以無論是政府部門的微博還是官員的個人微博,只要能及時反饋各項工作信息,實現(xiàn)政務公開,并及時解答老百姓的疑問,自然會拉近與群眾的關系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當代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加劇的趨勢。作為政府部門,必須依靠法制手段,來平衡各方的利益訴求,而非偏袒強勢的一方。微博問政從依法行政的角度看,其本質是培養(yǎng)公務人員的法治意識,依法辦事能力,因為以權謀私等違法違紀行徑在廣大網民的監(jiān)督之下只會遭受沉重的打擊。

  同時,也讓更廣大的有自己想法的民眾參與社會管理成為可能。大家喜歡使用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其實制造商只是搭建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大部分軟件由用戶發(fā)明,再讓更多用戶共享。我們也要鼓勵民眾從社會管理的用戶成為創(chuàng)新的主體,一改精英創(chuàng)新為大眾創(chuàng)新、草根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管理步入用戶創(chuàng)新的2.0時代,實現(xiàn)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營造全社會參與、以人為本的、有利于創(chuàng)新涌現(xiàn)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生態(tài)。

  (作者單位:浙江海寧市司法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