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位黨政高官公開回復網友留言 干部觸網成趨勢

  8月3日,《人民日報》“新興媒體”發(fā)表了《41位黨政“高官”與一抉“留言板”》,一時間,引發(fā)社會各界和眾多網民的強烈關注。

  官員“網絡問政”,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無疑是進入網絡時代以來的一大潮流。41位黨政“高官”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注重聽民聲、集民智、解民憂,力求拓寬“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快捷通道,實屬難能可貴。

  盡管目前的官民交流渠道通暢,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不少官員特別是到了一定級別的黨政“高官”,真正深入基層,直接與普通百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畢竟很少;而在現實生活中,普通百姓能面見一定級別的官員并與之溝通,這樣的機會也少而又少。同時,在目前擁有的4.2億網絡大軍中,僅有41位黨政“高官”與普通網民“面對面”交流的機率很小,因為人數懸殊太大。而普通百姓真正能面見一定級別的官員并與之溝通的機會多,但由于他們整天忙于雜亂無章的“瑣事”,上網少,即便“心血來潮”,為“趕時髦”,走進網絡,又有幾人能做到:“上網收集‘網情’,下網辦好‘網事’”呢?

  毋庸諱言,普通百姓能面見一定級別的官員距離是存在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上下形成體制機制,充分利用網絡,縮短時空距離,構筑迅捷溝通,實現政民互動,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本著這一目標的官民網絡互動應能讓雙方滿意,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網民不吝嗇掌聲,但筆者認為,要取得更好的“網絡問政”效果,則應多在互動上下功夫,切實防止出現官民“各取所需”的“網絡問政”通病。

  從許多地方的官民網絡互動實踐來看,官員一方面是要了解社情民意,感受基層民眾心聲,另一方面則始終是希望公眾對政策措施增進認同、增強共識,爭取更多的公眾支持,減少施政阻力,增強施政效果;而普通百姓雖然也能由此了解到政府的公共政策,了解到政府的工作重點,但很多老百姓還是希望借這個難得的機會,將大多數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特別是一些關系到自身群體切身利益的問題向官員反映并尋求解決。因此,“網絡問政”就會出現官民“各取所需”現象。

  “網絡問政”一旦陷入“各取所需”的狀況,官與民難免就會“自說自話”。自說自話表面上看起來也很熱鬧,但實際效果卻會大打折扣。時間一長,官員們自然會覺得,與網民進行交流,也就是走個形式,不會產生自己希望出現的效果,自然不會有參與其中的熱情和積極態(tài)度;而網民看到自己向官員反映的問題得不到重視,特別是看到自己迫切需要官員出面解決的問題竟然被忽視,恐怕也難免會認為這樣的交流是“作秀”,也就不會認真對待,而取而代之以“游戲”心態(tài)參與?!白餍恪?、“游戲”心態(tài)的滋長,必然會侵蝕網絡問政的良好愿景,本來已經制度化的官員網絡互動,也有可能因此大受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構筑民意表達平臺、創(chuàng)新政務公開載體、及時了解輿情、促進科學決策,理應成為各級官員的施政亮點。但要做得更好,還必須解決“網絡問政”過程中官民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的關鍵,是“觸網”的官員能否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開闊胸襟,更加認真的傾聽,更加坦誠的交流,真正做到上網收集“網情”,下網辦好“網事”,實現政民互動,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責任編輯:admin